全部时间
全部时间
一天内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全文查询
全文查询
标题查询
相关度排序
相关度排序
日期倒序
日期正序
清除
收起工具

7.7002873 2025-06-13 20:16:31

7.148457 2025-06-11 12:23:50

2025年5月2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长片段DNA 生物合成技术”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深圳召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姜双英副研究员担任项目负责人,联合天津中合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大学共同承担,针对长片段DNA生物合成在元件、技术和仪器三个层面的关键瓶颈,开展研究任务布局,促进长片段DNA“准、长、快、多、省”的生物合成。 会议邀请北京化工大学袁其朋教授、清华大学邢新会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吴德成教授、深圳大学莫蓓莘教授、湖北大学马立新教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江会锋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戴俊彪研究员组成项目咨询专家组。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处祁飞、项目负责人、各任务负责人及项目组其他成员等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姜双英主持。祁飞代表项目牵头单位对各位专家给予项目的支持并出席会议表示欢迎及感谢,并承诺将充分发挥牵头单位力量,做好项目的组织协调、平台支撑和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保障该项目的顺利推进及完成。 项目启动会部分由专家组组长袁其朋教授主持。姜双英就项目背景与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考核指标和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并介绍了任务二当前进展。随后,任务负责人湖北大学陈晚苹副教授和天津中合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逯晓云副总经理分别对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进度安排和当前取得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专家听取汇报后,围绕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项目的具体实施和指标完成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期望在项目组共同努力下,既能圆满完成预期研究任务,又能做出亮点成果,实质性推动DNA生物合成领域的发展,并强调要严格做好经费管理和成果规范标注,确保符合国家相关要求。最后,项目负责人代表项目组成员衷心感谢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项目组将进一步细化方案,积极组织各承担单位深入研究,认真推进各方面工作有序开展,按时、保质、高效完成项目目标。 图1项目启动会现场 图2项目启动会合影
项目 任务 大学 研究 技术
赵子仪   2025-06-11 12:25:33

7.136871 2025-06-11 11:13:44

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是处理含有多种芳香族化合物的复合污染物。在全球范围内,包括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在内的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和多环芳烃(PAHs)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一旦进入环境,这些化合物通过自然生物代谢、光催化等过程降解的难度极大。因此,它们能在土壤、水和沉积物等环境中存留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久。近期,戴俊彪团队合作通过改造一种快速生长的Vmax细菌来应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挑战(Su et al,Nature, 2025),他们将一个约 43 千碱基对的大型合成 DNA 片段稳定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中,从而能够降解五类主要的有机污染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戴俊彪研究员团队在Advanced Biotechnology发表题为Development of a Versatile Synthetic Microbe for the Concurrent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的Editorial文章,评述了该团队近期发表的上述领域内突破性研究成果(Su et al,Nature, 2025)。 文章导读 微生物降解污染物 如何有效降解环境中的复合的污染物这一问题已引起环境污染防治领域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这些化合物能够被具有特定代谢能力的细菌分解或转化。然而,微生物的分解代谢酶通常只针对单一分子或化学结构相似的有限几种分子。一直以来,人们利用天然微生物群落或人工构建的菌群(由能够降解多种化合物的菌株组成)来修复受复合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石油污染的土地或原油污染的海水)污染的环境。 环境修复遇见合成生物学 该研究(Su et al,Nature, 2025)由一个关键问题驱动:能否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出一种菌株,使其携带多个降解基因簇,并同时降解多种污染物?近年来,微生物修复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新兴的合成生物学领域。合成生物学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能够改造微生物,使其具备感知、聚集和降解环境毒素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修复受污染的水、土壤和空气。基于这一思路,该项研究提出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开发一种合成菌株,使其能够在盐碱环境中降解多种污染物。 Vmax的底盘优势 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Vmax)是目前已知生长最快的非致病性生物,其繁殖一代时间不到10分钟。这种细菌具有广泛的代谢能力、高底物摄取率、对高盐浓度的极强耐受性以及无致病性。此外,它在基因编辑上易于操作,能够高效表达外源蛋白,使其成为生物技术和合成生物学应用中极具吸引力且稳健的底盘。其拥有丰富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包括双交换同源重组、Cre-loxP 系统等,进一步增强了其作为多功能平台生物的实用性。 需钠弧菌自然转化的优化 需钠弧菌可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自然转化(Natural Transformation, NT),无需依赖电穿孔或化学处理。该菌种可吸收外源DNA,并将其整合至染色体中。Multi-plex Genome Editing by Natural Transformation(MuGENT)是一种专为其设计的多重基因组编辑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的多基因整合。这些特性与工具的存在,使得需钠弧菌成为分子克隆及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中极具潜力的新平台。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将霍乱弧菌的tfoX基因插入到需钠弧菌的染色体中,显著提升了其自然转化效率,最终实现了5-10倍的提升。 工程菌株VCOD-15的应用 为了解决工业废水生物修复面临的挑战,构建了含有5个不同物种来源的降解基因簇(43 kbp)的人工微生物VCOD-15。它在含盐量高达每升1025克的氯碱废水中显示出强大的酶活性,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菌株通常“接触盐就失去活性”的局限性。在活性污泥反应器中,高浓度污染物在12小时内被完全降解。多个平行生物反应器测试表明,在48小时内,工业废水中的残留污染物水平始终低于检测限的2%,而VCOD-15在复杂微生物群落中的比例稳定在40%以上。这些结果突出了其特殊的环境适应性和竞争优势。 人工微生物群落VS工程菌株 研究(Su et al,Nature, 2025)成功构建了另外五个工程菌株(VCOD-3, VCOD-4, VCOD-5, VCOD-6和VCOD-7),每个菌株都能降解特定的芳香族化合物。这一发现表明了构建人工微生物群落来降解复杂污染物的潜力。合成微生物群落对联苯的降解效率为308%,对苯酚的降解效率为226%,对萘的降解效率为100%,对二苯并呋喃的降解效率为292%,对甲苯的降解效率为934%。然而,几种污染物的降解率,特别是对联苯、苯酚和甲苯的降解率,明显低于单个菌株的降解率,也低于工程菌株VCOD-15的性能(图1)。这些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工微生物群落以提高协同降解效率。 图1不同降解菌株对联苯、苯酚、萘、二苯并呋喃和甲苯的降解效率 评述总结 与用于单一污染物降解的传统菌株相比,该研究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整合了多个合理设计的基因簇,以多环芳烃为目标,形成耐盐的底盘菌株。该工程菌株通过优化提高了代谢相容性,从而克服了底物特异性的限制,能够有效地同时降解多种多环芳烃。值得注意的是,该菌株在受复合污染物污染的高盐环境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相关文章: Su C, Cui H, Wang W, et al Bioremediation of complex organic pollutants by engineered Vibrio natriegens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 s41586-025-08947-7
降解 污染物 菌株 微生物 合成
赵子仪   2025-06-11 11:24:54

7.134168 2025-06-11 10:57:23

工业废水、石油泄漏和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中单环芳烃(MAHs)、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具有毒性强、难降解的特点。在实际场景中,污染物又经常以复合的形式出现,即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且相互作用,从而极大增加了微生物降解的难度。自然界中的天然微生物通过进化,可实现某些污染物的分解,然而受基因种类、酶催化效率及遗传稳定性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仍无法实现对复合污染物的高效降解。此外,因微生物降解所涉及的基因种类和数目多,常规基因工程技术对菌株设计和改造的速度和深度非常有限。尽管已有研究尝试通过微生物群落联合处理复合污染物,然而其效率低、稳定性差,且在高盐环境中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合成生物学技术为降解菌株的构建提供了可能,然而亟需兼具快速生长、高盐耐受和易基因编辑等特性的理想“底盘细胞”。 2025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戴俊彪与上海交通大学唐鸿志团队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Bioremediation of complex organic pollutants by engineeredVibrio natriegens”的研究论文。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成功建立了基于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Vmax的工程化污染物降解底盘体系,构建出高盐环境中可高效降解复合有机污染物的工程菌株VCOD-15。该项研究为解决石化废水排污、海洋石油泄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方案。 01 底盘菌株筛选与耐盐机制解析 首先,研究人员对多种污染物降解底盘细胞进行对比,发现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在300 g/L至500 g/L盐浓度(LB3、LB5 培养基)下可表现出更高的生物量和污染物耐受性,其外排泵基因(marA、acrAB-tolC)及 ABC 转运蛋白基因转录显著上调,增强了对有毒物质的排出能力。通过分析不同启动子功能,确定组成型启动子P25和诱导型启动子PT7为高效表达元件,为后续外源基因导入奠定基础。 图1 需钠弧菌与三种模式菌株不同培养基培养的生物量对比 图2 在含有污染物的LB1/4、LB、LB3和LB5培养基中,候选菌株的生长速率比较 02 自然转化效率增强 tfoX基因强化:将来自霍乱弧菌的自然转化调控基因tfoX整合到Vmax的染色体上,构建菌株VCOD-2。测试表明VCOD-2可高效整合外源DNA片段(即使低至05ng)到细菌基因组,转化效率可提升数倍。同时,线性DNA片段(> 1kb)的转化效率可提升3-5倍,且无抗性标记残留,降低了抗性基因随水平基因转移发生环境泄露的生物风险,减少了工程菌株改造中对抗性标记的依赖性。 图3 调控基因tfoX整合位点及线性DNA片段的转化效率 插入位点选择:研究者在Vmax 染色体上鉴定了12个中性基因组位点,作为候选基因簇的插入位点。其中,chr2_297位点表现出最优的基因整合特性,可稳定整合长度达43kb的合成基因簇,且整合过程未对宿主菌的正常生长造成显著影响,为后续多基因簇的高效串联整合提供了理想的基因组平台。 图4 基因组插入候选位点及最优基因整合位点测试 03 人工降解基因簇的设计、合成和功能验证 基因簇设计:人工挖掘并设计了多条化合物降解基因簇,通过基因合成与组装技术,构建了VCOD-3至VCOD-11系列包含单条降解基因簇的工程菌株并完成了降解功能测试。选择了针对联苯(bphA1234BCDHIJK)、苯酚(dmpLMNOP)、萘(nahAabcdBCDEF)、二苯并呋喃(dbfA1234BC)、甲苯(xylMNABC)的降解基因簇为候选,并确保其在需钠弧菌中的高效表达。 图5 VCOD-3至VCOD-11系列单降解基因簇工程菌株及降解功能测试 04 INTIMATE技术的开发和多污染物降解途径构建 迭代自然转化法(INTIMATE):针对传统单次转化难以整合大片段基因簇的问题,利用酵母体内组装技术,实现了多个降解基因簇(覆盖单环到多环、杂环有机污染物)的构建。进而利用同源替换策略,迭代整合5个功能基因簇(总长度 43kb)到细菌基因组,构建了多功能菌株VCOD-15。 图6 迭代自然转化法(INTIMATE)示意图 05 从实验室到实际环境的修复效能验证 (1)单一与复合污染物降解能力 单菌株多底物处理:VCOD-15工程菌株在48小时内对5种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均超60%,其中联苯降解率达100%,甲苯、二苯并呋喃降解率近90%,显著优于天然降解菌。 图7 VCOD-15对五种目标污染物降解实验 (2)实际场景应用效果 高盐环境适应性:在盐度高达1025g/L 的氯碱工业废水(BZ I)和525g/L的石油炼化废水(DL I)中,对照菌株无法生长,而VCOD-15仍保持活性,体现了其独特的耐盐优势。 图8 工业废水样品中Vmax与三种模式菌株的生长曲线 废水处理系统:在活性污泥反应器中,1小时内可完全去除高浓度污染物(10 mM联苯、15 mM苯酚等);多平行生物反应器测试显示,48小时内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残留量均低于检测限的2%,且菌株在复杂微生物群落中占比稳定(40%以上)。 图9 VCOD-15在活性污泥生物反应器中对复杂污染工业废水样品的生物修复 土壤修复潜力:在含盐土壤中,8天内联苯、苯酚、萘、二苯并呋喃的净降解量分别达016、066、021、003mmol/kg,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了污染物被有效的进行了降解。 图10 VCOD-15土壤修复实验 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开发了基于需钠弧菌的复合污染物工程菌构建平台,实现了从代谢通路的挖掘、设计和合成到单一、复合污染物降解菌株的构建、测试、以及在实际工业废水样本处理应用的全流程,为石化、氯碱等高盐废水处理、海上石油泄漏、微塑料污染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生物解决方案。同时,INTIMATE技术为多基因簇工程底盘的构建提供了通用技术平台,使得同一菌株中多种代谢功能的整合以及优质菌种的迭代功能拓展成为可能,可扩展至其他污染物降解体系的构建乃至天然产物合成、高值化学品细胞工程构建等合成生物学应用场景。 本研究成果是我国科研人员在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以及跨学科合作方面的又一重大突破。利用团队在大规模的DNA设计合成和代谢途径改造优化方面所积累的合成生物学前沿技术,实现了环境微生物中不同物种来源的人工降解代谢体系的适配与优化,从而在单一菌株中完成了芳香类复合污染物(苯及其衍生物、多环芳烃)的稳定、高效组合降解。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苏聪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崔浩天和副研究员王伟伟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戴俊彪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唐鸿志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文章的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程振宇(明志博士生计划)、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杨梦乔、博士生李晔、科研助理何思炀,深圳先进院刘永博士、硕士研究生王晨、科研助理瞿利文,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科研助理郑佳欣、蔡悦进、赵平平。上海交通大学许平教授、李跃辉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王钦宏研究员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关帮助和支持。本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0909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30004)、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计划等多项经费支持。
基因 污染物 降解 菌株 技术
赵子仪   2025-06-11 11:13:38

1.249873 2025-04-28 10:25:15

轮播图
banner
系统管理员   2025-04-28 10:25:38

1.2497634 2025-04-28 10:19:19

轮播图
Dailab
系统管理员   2025-04-28 10:19:42

1.2497029 2025-04-28 10:16:03

  Laboratory and Position Description   The Center for Synthetic Genomics (CSG) in 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IAT) is inviting three motivated and talented postdocs with a strong background in Synthetic Biology, Computational Biology or Genetics to join us in Sheng Zhen, 2019   Professor Junbiao Dai is currently the deputy director of iSynBio, 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Sciences (SIA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He is the director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ynthetic Genomics and Shenzhen Key Laboratory of Synthetic Genomics He received his Bachelor degree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in 1997, Master of Science in Biology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n 2000 and PhD in Molecular,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from Iowa State University in 2006 He w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before joining the faculty 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2011 In 2017, he joined the faculty at SIAT   Dr Dai’s research interests lie in synthetic biology using different model organisms, focusing on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for genes synthesis, assembly and synthetic genomic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he has published, as corresponding author, more than 40 papers in prestigious journals including Science and wa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Scientific Advances of China in 2017 He is one of the key members in synthetic yeast consortium (Sc20) and genome project-write (GP-write), and is currently leading the “GP-Write China” In 2017, He was awarded 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Candidate’s qualifications   1 We prefer candidates who are about to graduate with PhD or have a PhD within the past five years in China or abroad   2 Candidates must be highly motivated and willing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Synthetic Biology independently   3 Candidates are expected to have prominent research products in the related field   4 Candidates with the following research experience will be given primary consideration:   1) Experience in protein modification, epigenetics and genome editing   2) Experience in synthetic biology   3) Experience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cluding "-omics", chemic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Salaries and Benefits   The period of employment lasts for 2 years   1 The annual salary is around 210,000-340,000RMB   2 We will give assistance to successful candidates to apply housing subsidy (30,000 RMB) provided from “The Housing Project for Talents” by Sheng Zhen government;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Green-Car Subsidy Program” of Sheng Zhen City, green vehicles are also available for them for free within 90 hours   3 We will give assistance to apply research grants (300,000 RMB) for postdocs who have signed over 3 year’s employment contracts and decide to settle in Sheng Zhen when successfully finish their research   4 Some excellent and eligible postdocs can apply “Sheng Zhen High-level Talents fund” or other funds in accordance with Shen Zhen talent introduction policies; for instance, those who have more than 3-year’s working experience in Shen Zhen after finishing their postdoctoral researches are eligible for Sheng Zhen Leading Talents Policy and will be awarded around 1600,000 RMB   5 As an overseas returnees-based institution, SIAT is a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with dynamic atmosphere where talents can fully develop their interests   6 After signing the formal labor contracts (for them to be eligible for “peacock plan”), the candidates are entitled to our welfares, including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medical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work-related injury insurance as well as childbirth insurance, and housing accumulation funds   7 The one with over 1 year’s overseas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eligible for Shen Zhen oversea high-level talents policies is qualified to apply the funds from “peacock plan”   (A level-3million RMB; B level-2minllion RMB, C-level 16million RMB)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peacock plan” can be found in the website:   http://hrssszgovcn/xxgk/zcfgjjd/gcjzyrcgl/201609/t20160922_4962787htm   Application process   Interested and qualified candidates should send an email describing their motivation and research interests along with a CV and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to sxyan@siataccn Please give clear indication of your research area in the subject of your email   Contact information   Miss YAN Shuxia   T: 0755-86531754   E: sxyan@siataccn
research Zhen The He Sheng
系统管理员   2025-04-28 10:16:52

1.2496055 2025-04-28 10:10:47

  PI简介:   戴俊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开发基因和基因组的合成、组装及转移技术,通过基因组的设计构建解析基因组功能,并进行合成生物的改造和应用等研究。实验室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Developmental Cell、PNAS等国际专业期刊。   招聘岗位:博士后(3名)   职位月薪:面议   工作性质:全职   工作经验:不限   最低学历:博士   招聘人数:3人      岗位描述:   研究内容一:近期新型冠状病毒在我国以及全球的爆发给世界的公共卫生安全敲响了警钟,如何预防和应对新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至关重要。作为对抗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快速和安全的疫苗研发刻不容缓。合成生物学作为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其研究目标是采用工程化的设计理念,对生物体进行设计、改造乃至全新合成,创建人工生命体。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搭建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的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平台,致力病毒疫苗的研发是课题组即将开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二:合成基因组学的发展已经从低等生物逐步拓展至高等生物,2016年生物科学家发起了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Write,HGP-write),意味着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合成研究会是合成基因组学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但是与人类基因组读取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Read,HGP-read)一样,在初始阶段,技术往往是主要的限速因素。作为HGP-write中国区的核心团队,我们致力于哺乳动物基因组合成研究的关键技术突破,包括哺乳动物基因元件的发掘与标准化设计,大型合成染色体的设计、合成、组装及移植技术平台搭建。   期待对上述研究领域感兴趣的青年才俊加盟!   应聘要求:   1 在国内外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分子生物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分子生物学、基因编辑、动物实验研究经验背景者;   2 年龄不超过35周岁,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全职工作,未在广东省从事过博士后工作;   3 可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或即将发表SCI论文;   4 英语读写流利,具备独立负责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的能力;   5 团队合作意识强,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创新的科研热情。    其它说明:   1 协助获取深圳市人才安居工程3万的租房补贴,新能源电动车90小时免费补贴;   2 在站可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自然科学资助标准为一等12万,二等8万元;社会科学资助标准一般为一等8万,二等5万),出站后,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博士后留深科研资助项目;   3 按正式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与正式员工同等享有年度考核奖金、年终奖金、横向课题奖励、专利申请奖励及伙食补贴等福利待遇;   4 在站工作期间计入我院工龄,并可参加我院职称评定,出站优先留院工作;   5 协助解决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调户入深问题,协助解决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园、入学问题; 先进院现行博士后相关政策均以广东省、深圳市下发的文件为依据,如后期省、市人才政策变动,先进院的博士后相关政策亦将随之调整。   员工福利待遇   全额缴纳五险一金   餐费补助   定期体检   年终奖   科研成果转化奖   年终绩效组织奖   10+天带薪年假   申请方式:   有意申请者请将申请材料(个人简历以及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近5年代表性成果扫描件)以邮件方式发送至sxyan@siataccn,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学校名称-专业-姓名”,邮件中请注明应聘的研究方向,并将个人简历以附件(要求为PDF)附在邮件中,简历命名方式请与邮件标题保持一致。 工作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深圳大学城学苑大道1068号(518055)   平台简介   1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于2006年2月共同建立,实行理事会管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瞄准国际一流工研院,致力于建设与国际学术接轨、与珠三角产业接轨的新型科研机构,定位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建立,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创新体系”,由九个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前瞻性科学与技术中心),国科大深圳先进技术学院,多个特色产业育成基地(深圳龙华、平湖及上海嘉定)、多支产业发展基金、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新型专业科研机构(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中科创客学院、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珠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苏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杭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组成。 深圳先进院重点布局健康与医疗、机器人、新能源与新材料、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等领域,在高端医学影像、低成本健康、医用机器人与功能康复技术、城市大数据计算、脑科学、先进电子封装材料、肿瘤精准治疗技术、合成生物器件关键技术不断实现突破,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深圳先进院聚焦“卡脖子”问题,在医疗器械和电子封装材料领域占据国内优势地位,仅在2019年,深圳先进院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和系统解析了SHANK3突变的自闭症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相关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在Nature杂志;利用迁徙进化实验揭示合成生物学建构原理,为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指导,相关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在Nature杂志,深圳先进院为第一完成单位与通讯单位;11类原创新药“注射用AS1501”获得临床批件,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TRAIL阻断剂药物成功进入临床开发。 经过13年的发展积淀,深圳先进院累计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近80亿元,累计申请专利8748件,授权专利3587件,发表论文10026篇,累计孵化企业968家,持股263家,人员规模达3364人,其中员工1908人,海归超过600人。由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三大基础研究机构均已在2019年正式揭牌成立;牵头建设的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在光明科学城破土动工。 2018年11月1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在深签署《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协议书》,依托深圳先进院及中国科学院在粤科研力量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简称中国科学院深理工)。深圳先进院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建设机遇,在改革热土上孜孜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冲击国际科学前沿,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多方位促进科教融合和创新发展。   2 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合成所”)成立于2017年12月,是深圳先进院第七个研究所,采用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化设计理念,专注于人造生命元件、基因线路、生物器件、多细胞体系等的合成再造研究,旨在揭示生命本质和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合成所积极开展面向市场的、以产业化为导向的技术转化,力求发展成为国际上具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学研发基地与产业创新中心。合成所通过打造开放交叉合作的平台,汇聚国内外合成生物学领域青年骨干及海内外领军科学家,打造一支年轻有活力、多学科融合的前沿创新团队。   3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合成院”)是由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的非法人科研机构,由合成所以“院所共建”的形式具体建设。深圳合成院下设研究部、合成生物学大设施运行维护部、产业转化中心和综合事务部四个主要部门。深圳合成院的愿景是构建生命,理解生命,融合BT和IT,建设世界一流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机构。深圳合成院将秉承“造物致知,造物致用”的建院理念,聚焦人工生命体系的理解,重塑与扩展这一重大科学挑战,开展合成生物学基本原理、共性方法和医学转化应用研究。重点突破生命体系定量描述与预测能力,人工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自动化铸造测试等共性关键技术能力,推进合成生物技术在医疗、健康、材料、能源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动生命科学从认识生命到设计生命的跨越。   合成所诚邀社会各界精英加盟,“与其期待未来,不如一起创造”,让我们一同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合成所网站:   http://isynbiosiataccn/
合成 研究 深圳 先进 技术
系统管理员   2025-04-28 10:15:56

1.2495843 2025-04-28 10:09:38

  戴俊彪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发基因和基因组的合成、组装及转移技术,通过基因组的设计构建解析基因组相关的重大生物学问题,并进行合成生物的改造和应用等研究。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累计在Science、Cell、Nature、Cell Genomics、Nature Plants、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Developmental Cell、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实验室设计并构建了迄今世界上最长的真核生物染色体,相关成果发表在2017 Science期刊,该成果入选2017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技进展十大新闻。目前,课题组正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基因组的重编与精简,进一步探索基因组的理性设计原则。诚挚邀请对这一前沿研究领域有浓厚兴趣的青年才俊加盟。   实验室公众号:Dai lab synbio,欢迎各位青年才俊关注,了解Dailab最新资讯!   岗位亮点   l 一流科研平台   l 充足经费保障   l 学科交叉引领   l 开放产业环境   l 多维发展路径   l 3H全方位保障   招聘岗位   岗位名称1:博士后   职位月薪:面议   工作性质:全职   工作经验:不限   最低学历:博士   招聘人数:1-2人   (一)岗位描述   1 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微生物基因组的设计、合成测试及相关关键技术开发,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按计划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务;   2 与合作导师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申请各类科研项目、专利;   3 完成合作导师交代的其他科研工作。   (二)应聘要求   1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等专业博士学位;   2 年龄≤35周岁,博士毕业≤3年,未在广东省从事过博士后工作。   3 优先考虑有以下经验背景者:   a 有大肠杆菌及酵母的基因合成编辑、组学数据生信分析、蛋白质结构解析与设计等研究背景者;   b 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或即将发表SCI论文;   (三)薪资福利   1.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综合年收入(含全额政府补贴、竞争性薪酬、奖金奖励),具体面议;   2.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在站工作期间计入我院工龄,享受工会福利、工作餐补贴和带薪年休假等;   3.提供住房资源,可申请院内过渡房、市博士后公寓(合正置地)及深圳市人才房;   4.提供高端的医疗服务、职工年度体检;   5.提供从幼儿园至初中配套的教育资源,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问题;   6.提供定制化的人事服务:协助申请各级政府补贴,协助办理深圳市户口(配偶、未成年子女可随迁);   7.提供国际领先的科研条件,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充足的研究经费、前沿的实验仪器和愉悦工作氛围。   (四)个人发展   1.出站优先提供留院工作机会,表现优异者出站可申请副高职称岗位;   2.出站如留深签约3年劳动聘用合同,可申请深圳市博士后留深来深生活补助36万/3年。   3.在站期间,国家级科研前辈一对一指导,专业团队助力争取各级补贴及各类项目:   (1)深圳市开题和中期考核合格者,享受深圳市政府博士后生活补贴12万/2年;   (2)广东省博士后日常经费生活补贴30万/2年;   (3)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TOP前200名海外高校,在站60万/2年,出站后留粤住房补贴40万/3年,共计100万),此项目不予省市补贴兼得;   (4)可竞争性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上资助标准为8万元,特别资助标准为18万元);   (5)可竞争性申报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A档每人两年共64万元的资助,其中56万元为博士后生活补贴,8万元为科研资助;B档每人两年36万元博士后生活补贴;C档每人两年24万元博士后生活补贴),此项目不与省市补贴兼得;   (6)可竞争性申报“院长博士后择优专项计划”项目,按每名入选者20万元标准,予以第三年资助,可申请市博士后公寓、市人才房或申请一次性住房补贴2万元,颁发《院长博士后择优专项资助证书》。   注:相关政策变动均以广东省、深圳市文件为准。   (五)工作地点   深圳市光明区永创路108号。   (六)应聘方式   有意申请者请将个人简历(要求为PDF)以发送至syjiang@siataccn,简历及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学校名称-专业-姓名”。   岗位名称2:研究助理   职位月薪:面议   工作性质:全职   工作经验:不限   最低学历:硕士   招聘人数:2-3人   (一)岗位描述   承担研究课题中交办的实验任务,协助项目的开展及总结,以及实验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应聘要求   1.硕士及以上学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相关专业;   2.具有分子克隆、基因编辑、蛋白纯化等研究经验者优先考虑;   3.团队合作意识强,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创新的科研热情。   (三)薪资福利   1.竞争力薪酬+绩效奖励+年终奖金;   2.稳定聘期+晋升空间;   3.人才安居房+高端体检+定点医院VIP服务+子女入学;   4.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工会福利+工作餐补+带薪年假;   5.国家级科研前辈一对一指导,专业团队协助申请各级补贴及各类项目;   6.提供国际领先的科研条件,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充足的研究经费、前沿的实验仪器和愉悦工作氛围。   (四)工作地点   深圳市光明区永创路108号。   (五)应聘方式   有意申请者请将个人简历(要求为PDF)以发送至syjiang@siataccn,简历及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学校名称-专业-姓名”。   PI简介   戴俊彪,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杰出客座研究员,英国皇家学院牛顿高级学者,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等多项重大科技计划。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发基因和基因组的合成、组装及转移技术,通过基因组的设计构建解析基因组功能,并进行合成生物的改造和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戴俊彪研究员是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国际计划(Sc20)和基因组编写计划(GP-write)的中方主要参与者,牵头发起了“国际基因组编写计划•中国(GP-write China)”国际合作项目。最近,戴俊彪研究员牵头发起了世界首个多细胞生物—小立碗藓基因组合成计划(SynMoss)。近5年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Cell、Cell Genomics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平台简介   1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和香港中文大学三方共建,为中国科学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秉持“创新、求真、务实、开放”的理念,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紧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率先行动”计划,瞄准国家需求、科技前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在抢占科技制高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已经建设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国内有地位、地方有贡献的国家科研机构,并努力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合成所”)成立于2017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第七个研究所,采用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化设计理念,专注于人造生命元件、基因线路、生物器件、多细胞体系等的合成再造研究,旨在揭示生命本质和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合成所积极开展面向市场的、以产业化为导向的技术转化,力求发展成为国际上具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学研发基地与产业创新中心。合成所通过打造开放交叉合作的平台,汇聚国内外合成生物学领域青年骨干及海内外领军科学家,打造一支年轻有活力、多学科融合的前沿创新团队。   3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合成院”)是由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的非法人科研机构,由合成所以“院所共建”的形式具体建设。深圳合成院的愿景是构建生命,理解生命,融合BT和IT,建设世界一流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机构。深圳合成院将秉承“造物致知,造物致用”的建院理念,聚焦人工生命体系的理解,重塑与扩展这一重大科学挑战,开展合成生物学基本原理、共性方法和医学转化应用研究。重点突破生命体系定量描述与预测能力,人工生命体系设计与构建、自动化铸造测试等共性关键技术能力,推进合成生物技术在医疗、健康、材料、能源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动生命科学从认识生命到设计生命的跨越。   深圳合成院诚邀社会各界精英加盟,“与其期待未来,不如一起创造”,让我们一同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合成 研究 工作 博士后 科研
系统管理员   2025-04-28 10:10:42

1.2494415 2025-04-28 10:01:54

Patents
  戴俊彪,姜双英,蔡泽霖,曾诚,中国发明专利,"一种 rDNA 阵列的快速构建方法及其在人工调控 rDNA 拷贝数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 CN2023111343127)   马英新、毛国斌、戴俊彪,中国发明专利,“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试剂盒、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申请号202211618312X)   梅辉、王钰、黄小罗、戴俊彪、熊成鹤,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天然和非天然碱基的DNA信息存储方法”,(专利申请号CN2022115947668)   戴俊彪,强薇,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利用电磁波及声波进行DNA信息存储”,(专利申请号2022114799298)   戴俊彪,强薇,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DNA编码方法、解码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介质”,(专利申请号2022108799144)   马英新,毛国斌,戴俊彪,中国发明专利,“用于ELISA检测SARS-CoV-2 S蛋白的比率荧光探针及检测方法”,(专利申请号2022107765812)   戴俊彪,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基于重组质粒DNA分子的数据信息存储方法”,(专利申请号2022106684803)   戴俊彪,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基于DNA分子介质的数据信息存储方法”,(专利申请号2022106681097)   马英新,毛国斌,戴俊彪,中国发明专利,"用于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申请号CN2022105146108)   黄奕翼,戴俊彪,中国发明专利,"用于DNA存储的编码方法及编码装置",(专利申请号CN2022104417899)   黄奕翼,戴俊彪,中国发明专利,"基于DNA存储的信息编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专利申请号CN2022104325030; PCT/CN2022/091100)   戴俊彪,强薇,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DNA编码方法、解码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介质”,(专利申请号CN2022102483769)   马英新,毛国斌,戴俊彪,中国发明专利,"Si-FITC比率型荧光纳米探针的合成方法及其在新冠病毒抗原检测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 CN2021115647175)   戴俊彪,强薇,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数据存储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专利申请号: CN2021115185142)   戴俊彪,强薇,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基于DNA存储的编码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专利申请号: CN202111505985X)   马英新,毛国斌,戴俊彪,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镉锌硒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ALP检测方法",(专利申请号: CN2021114864095)   戴俊彪,卢明伟,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数据纠错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专利申请号: CN2021112715080)   戴俊彪,马英新,毛国斌,中国发明专利,"SARS-CoV-2病毒样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申请号: CN2021112715081)   戴俊彪,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DNA数据的存储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专利申请号: CN2021109294369; PCT/CN2021/112465)   戴俊彪,卢明伟,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编码方法、解码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专利申请号: CN202110731619X; PCT/CN2021/103179)   戴俊彪,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利用DNA进行数据存储的方法、装置及存储设备”,(专利申请号: CN2021106880749;PCT/CN2021/101247)   戴俊彪,高鲁娜,李敏,黄小罗, 中国发明专利,"序列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专利申请号: 2020114764035)   戴俊彪,卢俊南,杨炜钐,温栾,林鑫,中国发明专利,"IRES序列、IRES序列的应用和多顺反子表达载体",(专利申请号:2020114532201;PCT/CN2020/135845)   戴俊彪,李敏,王洋,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编码方法、解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专利申请号:2020114683748;PCT/CN2020/136915)   黄小罗,戴俊彪,中国发明专利,"用于DNA数据存储的二进制信息到碱基序列的编解码方法和编解码装置",(专利申请号: CN2020113439239;PCT/CN2020/131511)   李敏,戴俊彪,王洋,姜青山,罗周卿,姜双英,中国发明专利,"基于DNA的数据存储方法、数据恢复方法及终端设备",(专利申请号: CN2020114268711;PCT/CN2020/134847)   戴俊彪,黄小罗,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利用DNA介质进行数据存储方法及装置”,(专利申请号:2020111930194)   戴俊彪、温栾、 陈佩双、 卢俊南、林鑫,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制造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20112050666;PCT/CN2020/134673)   黄小罗,戴俊彪,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存有数据信息的DNA序列压缩/解压缩编码方法”,(专利申请号:2020111372200;PCT/CN2020/122721)   戴俊彪,姜双英,唐园玮,中国发明专利,“基于合成基因和酿酒酵母同源重组机制的分子克隆方法”(专利申请号:2020109839099;PCT/CN2020/133550)   戴俊彪,丁琛,程莉,秦兆宇,岳雪彤,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肽段的靶向蛋白质组精确定量方法”(专利申请号:2020105070129;PCT/CN2020/135143)   戴俊彪,李敏,方圆,姜双英,罗周卿,中国发明专利,“文本信息存储和读取方法及其装置”(专利申请号:2019110518414)   戴俊彪,吴庆余,乃哥麦提•伊加提,孙凯文,董俊凯,秦怡然,中国发明专利,“将数据进行生物存储及还原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16107864352;PCT/CN2016/097398)   戴俊彪,林继伟,秦怡然,吴庆余,何江海洋,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短链引物阻遏提高DNA克隆及组装效率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15108491650)   戴俊彪,陈柱成,吴庆余,秦怡然,林继伟,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多元蛋白复合物表达的成套载体及其应用”(专利申请号2015108473313)   戴俊彪,林继伟,吴庆余,董俊凯,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酿酒酵母新染色体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专利申请号2015105647544)   戴俊彪,林继伟,吴庆余,董俊凯,中国发明专利,“酿酒酵母标准化生物元件的构建及体外快速组装代谢途径的方法与应用”(专利申请号:2015101381325)   吴庆余、戴俊彪、卢悦,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光合-发酵混合培养装置及其在培养含油微藻中的应用”(专利号:ZL 2013101288401,证书号:第1457169号)   吴庆余、卢悦、戴俊彪、刘敏胜,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提取异养小球藻中性油脂的方法”(专利号:ZL1012100303700,证书号:第1355660号)   吴庆余、戴俊彪、卢悦,中国发明专利,“一种规模化收获微藻的方法及其专用装置”(专利申请号:2013102855508)
专利 发明 中国 方法 申请
系统管理员   2025-04-28 1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