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Home >> BLOG

实验室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看合成生物学赛道创新发展

Views:252       Publish Time: 2023-01-14

11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及中国科学报社承办的2022年度“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我国科学家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成果17天来第二次入选全国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不久前,20221226日,“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入选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01


深圳前瞻部署建设合成生物产业高地,未来或达万亿级规模


2022年,电子科技大学夏川课题组、深圳先进院于涛课题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课题组共同完成独创了一种二氧化碳转化新路径,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该成果于2022428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自然—催化》发表。该成果一经发表,获得各届广泛关注。


通过电化学耦合生物发酵实现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长链产品的示意图

(来源:研究团队供图)


近年来,深圳持续努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大的科技基础能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居全球第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显示,深圳在全球科创中心中综合排名第12位,其中深圳的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排名全球第5位、中国第一。


本次深圳参与的科研成果半个月内两次入选全国年度十大科技新闻,离不开深圳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前瞻布局以及长期形成的创新环境,也是深圳近年加强基础研究和“无人区”前沿探索成果的缩影之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谁能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确保发展的高质量和持续性。


一直以来,深圳始终瞄准国家和“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融合信息技术(IT)和生物技术(BT),不断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合成生物作为现代生物前沿领域,近年成为各国必争的科技产业高地。


深圳市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学赛道



2017年

深圳先进院成立合成生物学研究所;


2018年

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市发改委批复选址光明科学城开始建设;


2019年

在深圳市科创委的支持下,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应运而生;


2022年6月

深圳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计划打造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8个未来产业的产业集群,合成生物位列八大未来产业之首。


事实上,得益于深圳围绕合成生物产业化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深圳已成为中国合成生物学代表力量及全球合成生物学创新网络发展的核心节点。


图片

相信再过10年或15年,合成生物产业会达到万亿级的规模。”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表示,合成生物学是全球前沿科学,需要“从01”的创新,而深圳多年来积累了“从1100”的产业优势,基础科研和产业化可以螺旋式迭代、牵引,从产业端诞生的需求可以牵动基础科研,基础科研也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从而更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图片


02


科研、产业两手抓,打破源头创新到产业发展壁垒


近年来深圳合成生物产业迅速崛起5年来,深圳不仅发力“从01”的创新,而且打破打通源头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壁垒。


截至目前,由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已汇聚大量国内外合成生物学领域青年骨干及海内外领军科学家,人员规模超1000人。值得关注的是,学术带头人中80%为国家级人才。




2022年,深圳合成院深耕科研,年度发表论文277篇,其中高水平论文249篇。这当中,CNS(Cell/Nature/Science)系列文章28篇;新增申请专利110件,授权专利12件,新增PCT申请33件。





这一年深圳合成院多项优质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刊登,如:


钟超团队利用细菌生物被膜开发可持续性半人工光合体系利用光催化生产燃料分子或化学品,为可持续半人工光合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司龙龙团队以流感病毒为模式病毒,建立了蛋白降解靶向病毒作为减毒疫苗的技术,为疫苗开发提供了新路径,成果在《自然—生物技术》刊发;


陈万泽团队开发了活细胞测序技术Live-seq,首次实现进行单细胞测序后保持细胞存活,是目前对单细胞转录组直接动态测量、偶联细胞现有状态和其后续表型的唯一解决方案,成果发表于《自然》。

:Nature Catalysis | 二氧化碳衍生的低碳原料制备粮食化合物 Next:实验室科研团队参与中科院先进院与招商局近亿元的重大合作项目